从区块链1.0到3.0:数字货币的猜想
2018-12-28 11:27:10区块链的中心思想是商品的所有权可以被交易—不管它们是金融、实体或智力资产。其目标不仅仅是记录这个地块,还记录所涉及的所有权,这样权利的所有人就不能被侵犯了。
——赫尔南多·德·索托
比特币最开始确实也实现了支付和购买功能,尽管当时“币值”很低,要花上万个token,才能换来一个披萨饼。这种形式的交易,与其说是用“币”购买商品,不如看作“以物(token)易物(披萨)”更为贴切。
它也可以作为现金支付的媒介,正如比特币始作俑者中本聪设想的那样,如果真得只充当支付载体,就和人们日常玩游戏时使用的各种代币没有多大区别了。
所以,比特币诞生时更像是一个小礼物,只是矿工和投资矿场的人花费了那么大的成本挖到的比特币,本身已经消耗了资源,其中沉淀了一部分价值。而在金融市场的炒作下,这个初始价值又被大幅放大了,逐渐变成了一种可部分替代货币的商品。
这里要再次提醒读者,无论叫token还是xx币,这些都不是货币,尽管各种媒体将其与货币混为一谈,统称为“加密数字货币”,笔者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加密数字币”,明确其本质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叫“币”的数字化商品。
人类一直在货币使用的轻便程度上不断改进着。
货币的形态从原来笨重和易碎、易损耗的石头、贝壳,变成了金属,后来出现了银票,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和渠道,显然,数字货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早已出现,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刷卡、刷微信和支付宝付款。
电子支付的好处很多,以北欧国家挪威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每天只有6%的挪威人还在使用现金,大部分是老年人。瑞典人使用现金的比例也只有15%。现金支付的社会成本是电子货币支付社会成本的两倍。在一天的生活中,乘车、购物、缴费、加油,甚至停车全部刷卡完成支付,只有孩子学校举行义卖活动的时候才可能用到纸币。
但是电子货币还只是数字货币的初级形态,对现有账户体系依赖较大,防篡改能力较弱,在了解客户(KYC)金额反洗钱(AML)方面的成本较高。而新一代数字货币应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从货币形态演进的角度讲,本书所说的数字货币指向很明确,就是法币在新经济时代的特定的数字化形态。数字货币是法币数字化的结果,也可以称为法定数字货币,其前提和对象首先是法币,而不是其他带有币的名头的商品,比如最时髦的比特币等加密数字币,或者游戏、娱乐场所使用的代币。
在现代国家,货币等同于法币,是由一国政府以国家信用发行的,在一国和国际领域充当被公认的一般等价物。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数字化货币形态显然优于纸币和硬币形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货币领域也迎来变革,数字货币被人们看作是未来取代纸币的发展必然,得到各国央行青睐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当前,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关注数字货币。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央行明确提出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积极研究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和关键技术。中国人民银行很早就开始研究数字化人民币,央行明确表示将扎实推进数字货币研发。
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运行框架、数字货币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类数字货币的关系、国外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目前已经排在全球获得区块链技术专利第一位。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人民币数字货币仍应基于现行人民币纸钞发行和回笼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进行,但是数字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这样可以极大提升数字货币发行和回笼的安全程度和效率。同时,人民币数字货币必然采取成熟稳定和安全的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实现更难篡改、更易线上和线下操作、渠道更为广泛的流通方式。
数字货币不会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出现,更多的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的影响,只是会借鉴和利用更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来实现而已。数字货币被定义为一种现金形态,应用场景将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的到来,意味着出现了一个新的支付手段。如今大家习惯使用现金,或者用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完成支付。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出现一整套新的点对点交易和支付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支付的便利性将得到很大提高。
数字货币的使用将有助于全球大幅度降低使用现金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加快金融资产相互转换的速度;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但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也是难以想象的大,去中介化至少会改变银行业态。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想要和人民币现钞一样,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货币从理论走向现实,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需要经过市场检验,才能正式投放货币体系。区块链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庞大的支付系统,而且安全性有待提高。
同时,监管方面也还有不易克服的障碍。法定数字货币会导致点对点交易大幅增加,容易为非法交易提供便利。由于数字货币可以迅速在存款和现金之间转化,金融恐慌和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也会加速传染,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如何存储、管理这些资料,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预计人民币数字货币可能还需要5-10年时间才能正式问世,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和现钞并行使用,逐步取代纸钞。到了数字货币时代真正到来时,全球大多数国家都会出现人们身上带的现金会越来越少,旅行越来越安全,扶贫越来越精准,腐败越来越难以遁形,而小偷也越来越难当的太平盛世景象。
数字货币发行的最大障碍仍是“去中心化”。不管货币表现为何种形态,它都不会是“去中心化”的。在可见的未来,各国央行不可能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使用数字货币。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方向。
理解这个原则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回顾货币演进的历史入手。人类最初的以物易物是一种完全去中心化安排。但由于供需方很难匹配,交易效率极低,不仅极大限制了交易开展,而且也无法实现价值统一衡量。正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才出现了法定货币,并从开始的实物货币逐步过渡到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共同使用。因公信力缺乏,非中心化货币最终被法定货币取代,人类进入到了货币中心化时代。
从货币中心化时代再回到去中心化货币时代,是否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更像是一个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而不是政治经济问题。而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却只能从身边的政治经济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视角,从货币微观理论和货币体系的宏观政策进行分析。
微观角度要回答的是:加密数字币是否具有货币属性,能否替代法币。
名字叫COIN(币)的东西就一定是货币吗?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这样想。有人以为只要有了这样的“货币”,就可以脱离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体系了。如上节所说,数字加密货币应该是法币发展的未来趋势。但是要明确地是,它仍然是一个中心化的货币体系,在技术上,是否要完全采用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仍不确定。
有一点必须说明,就是比特币这类数字加密币根本不具有货币的属性。即便有人想拿它取代法币,也是找错了对象,或者用错了工具。中本聪当初设想将比特币用于网上点对点支付,这是一种清算、结算功能,远远不是货币全部和完整的属性。代币(token)可以具备这样的功能,但这只是局限在特定商业环境和范围之内,我们可以称之为“商圈”,而不应与法币系统混在一起。
货币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作为交易媒介,也就是商品或服务在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被广泛承认的一般等价物。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区块链加密币,比如比特币,尽管其加密性非常好,而且能够解决交易信用问题,但由于数量有限和越来越高的开采成本,显然具有和贵金属铸币同样的经济通缩缺点。金本位制早已被证明无法支持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比特币必然殊途同归,作为货币是没有前途的。
问题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币的种类基本上可以是无限多种。比特币作为一种原币,它可以有很多很多种衍生和变种。各种“币”很难作为相互交易的一般等价物。虽然这种币具有个人信用,而且个人必须珍惜这种信用,失信就意味着这种币一文不值了。但这仍不足以说服其他和你交易货品或服务的人同意收取你的这种币。
现代货币还有一个特征很难回避,即它的信用基础。目前几乎所有货币都是国家凭借公权力和公信力发行的。而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技术有多先进,如果采用这类数字加密币作为货币,仍是走回头路,回归一种落后的货币形态。
任何一种货币,本身既不能用于果腹,又不能用于保暖,不能直接解决衣食住行和娱乐需求,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而货币交换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普遍认同--包括币种和交换比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出现区块链数字加密技术而得到解决,因此也就没有替代法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
另外,我们还需要从货币的宏观经济角色上分析这个问题。货币并非只是用于流通,也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这是通过国家的货币政策实现的,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的发行、资金成本定价等方式,才能和国家的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共同发挥作用。
很难想象由央行发行货币来保证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这个职能能够被私人机构所取代。央行起到了货币总控阀门的作用,这个功能是中心化的,如果去中心化,种类几乎可以无数的各种数字加密币充斥市场,不仅货币结构发生了不可控变化,而且很难控制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难以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随时发生,甚至快速交替,导致经济体系混乱甚至崩溃。这种可怕景象,根本无需尝试,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了。
货币政策职能也很难交由超主权机构行使。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主权独立和自治为基本架构的世界,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超主权货币的探索早就开始了,1944年凯恩斯提出“Bankcoin”,到国际货币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欧元等,一直都有探索,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必须得到各国同意,甚至要求各国放弃部分国家权力。这对于民族国家是不现实的。
所以,无论是个人、私人机构还是超主权组织,都无法取代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和管理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货币必须是中心化的。而各国央行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过程中,也必然会坚持这个原则。
去中心化还有一个障碍是来自国际治理压力。去中心化的特点,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这个问题在数字加密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日渐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各国将联合采取治理行动,也必然会降低数字加密币的“去中心化”程度。
来源: 芬客你好 郑磊